追念俞孔坚:从白沙溪边走出的景观设计巨擘
9月24日晚10时左右,领导电话打来告知“俞孔坚教授去世了”,刚开始我不敢相信,心想“前几天才公布他入选《福布斯》2025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怎么可能!”甚至希望这是个不准确的消息,我不停地翻看北京大学景观与建筑设计学院公众号有无讣告发出,“再等等,说不定有奇迹发生呢!”一直守到凌晨,看到越来越多的官方媒体在发布噩耗,我久久未眠。翻出八年前曾经采写的文章《厉害了!白沙溪边走出来的世界景观设计大师》再读,俞孔坚教授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对景观设计事业的无限热忱仿佛还在眼前。
在那时的采访中,时时被他的家乡情结所感动和感染。俞孔坚出生于婺城区白龙桥镇东俞村,家乡的白沙溪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悠悠流淌的溪水、葱郁的南山,构成了他童年最美的画卷,也成为他景观设计生涯的灵感源泉。他曾饱含深情地描述白沙溪,说它像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迷人,不时出现在他的梦境与设计中。“白沙溪是我至今见过的最美的河、最清冽的水,如今却早已成了我最深的乡愁和寄托。”这份乡愁,不只是对家乡山水的思念,更是他在景观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精神动力。
如今的白沙溪,得益于全区上下持之以恒的治水护水行动,不仅凭借优良生态获评省级美丽河湖;其流域内承载着千年水利智慧的白沙溪三十六堰,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灌溉价值,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份生态与文化的双重荣光,想必也是对俞孔坚教授最好的告慰。
曾采访得知,小时候的俞孔坚曾因家庭成分问题辍学放牛,但他却从未放弃学习,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考入大学,选择了热爱的园林专业。此后,俞孔坚不断深造,1995年成为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博士的第一位中国人,为日后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7年,俞孔坚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国,创办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决心为祖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他的设计理念独树一帜,“大脚美学”“反规划”理论等,挑战传统,引领行业新方向。他主持设计的众多项目,如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浙江台州永宁公园等,将工业遗产改造、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完美结合,在全球200多个城市落地生根,多次荣获国际大奖,为中国景观设计赢得世界赞誉。
在家乡,俞孔坚同样倾尽全力。他积极参与婺城白沙溪、金华石门蓝镇等项目设计,一心要为家乡打造景观样板。燕尾洲公园就是他在家乡的经典之作,从“板凳龙”习俗获取灵感,砸掉防洪堤,保留原生态地形,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成为金华的城市名片,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他的设计魅力。
这些年,每每看到俞孔坚教授的相关报道——无论是他又一匠心之作落地见效,还是他凭借突破性设计斩获国际荣誉,心中的敬佩之情总会油然而生;更因婺城能走出这样一位用设计改变城市、用理念影响世界的“景观设计巨擘”,而倍感骄傲与自豪。
然而,天妒英才。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俞孔坚教授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他的视频号里有他最后自拍的视频,他留给了互联网最后一段话,“这里的水,这里的生命,这里的人类选择,将告诉我们一个迫切的问题: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人类还能从哪里获得生存的希望?”彼时的他,正忧心于潘塔纳尔湿地被牧场吞噬,发出“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的感慨,谁能想到这竟成了他的绝响。他的生命定格在了这个世界最大的天然湿地!
这些天,俞孔坚教授罹难噩耗已传遍四方,社会各界纷纷发声悼念。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代表中方表达了沉痛哀悼,传递出国家对俞孔坚教授的敬重与对其家属的关怀。巴西总统卢拉、副总统阿尔克明也在社交媒体发文,对俞孔坚教授表示哀悼与惋惜。家乡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也纷纷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俞孔坚教授的离去,是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景观设计领域的巨大损失。但我相信,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会相信,他留下的宝贵理念、经典作品,以及对生态保护和景观设计的执着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他的事业不会终结,他的北大学生、无数景观设计从业者将传承他的衣钵,在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愿俞孔坚教授在天堂安息,他的精神将永远闪耀在每一处充满生机的景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