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 页 ->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为大地而设计:俞孔坚教授生平(19632025

2025923日,俞孔坚教授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开展生态考察期间,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享年62岁。

他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是全球景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思想领袖,是脚踏土地、心系人民的大地设计师。他的一生,始终奔走在拯救生态、修复国土的道路上,思想深邃、情怀厚重,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与一座座改变世界的风景。

一、乡土记忆中的生态初心

俞孔坚19634月出生于浙江金华东俞村。该村位于白沙溪畔,三十六道堰环绕,七口池塘散布田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幼年时期与自然共处的生活经验深深影响了他,使他形成了最朴素却最坚固的生态观念。

他曾多次回忆,这种与洪涝、旱灾、土地搏斗的农耕生活,不仅塑造了他面对困难的坚韧意志,也孕育了他对生存智慧的敬畏。他所倡导的大脚美学”“反规划”“海绵城市,都根植于这一童年经验的精神土壤。

童年的乡村记忆,不仅是俞孔坚生态思想的根源,也成为他一生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情感起点。

二、学术道路与归国使命

1980年,俞孔坚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后获得农学学士与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他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攻读博士学位,并以生态安全格局开启了其原创性研究的第一步。

在美国,他曾在著名的SWA集团担任设计师,参与国际重大项目。尽管前途广阔,但他始终心系故土。1997年,他毅然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投身教育与科研,开启了服务国家生态安全的科研与实践生涯。

在北京大学,他先后创办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及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推动风景园林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并创办《景观设计学》期刊,系统构建起面向中国国土问题的生态设计教育体系

三、理论建构:生态安全格局、逆向规划途径与国土空间规划

俞孔坚最具奠基性、开创性的学术贡献,是他在1995年提出的生态安全格局ESP理论。这一理论建立了识别和保护生态系统关键格局的科学方法,为生态红线的划定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提供了系统支撑。

ESP不仅为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底图逻辑,也成为全球生态空间治理的重要参考。据统计,该理论已被引用超过三万次,在国际SCI数据库中形成超500篇衍生研究文献。

ESP的基础上,俞孔坚进一步提出逆向规划途径,即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规划方法论,主张通过优先控制非建设区域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形成维护国土安全的绿色网络,让规划从技术工具回归公共福祉的实践艺术。“逆向规划”途径将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引入景观和城乡区域规划,为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提供了科学解决方案,为国土空间规划奠定了工作基础。

四、方法创新:将本土生态智慧科学化、工程化

俞孔坚在工程方法上同样具有深远创新。他率先从本土农业文明中提炼出梯田、基塘、陂塘、垛岛等生态经验,通过科学建模、性能评估与模块化整合,建立了传统生态智慧的工程化路径

这些模块既具有传统系统的整体性,又兼具工业体系的效率与标准化特征,成为中国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的核心单元,被广泛应用于海绵城市、水体治理、退化湿地恢复、盐碱地改良等多个领域。

通过这套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体系,他解决了如何在国土空间紧张自然修复效率低之间实现兼顾的难题,也为全球气候适应与生态韧性建设提供了全球可复制的中国模式

截至2025年,俞孔坚及其团队已主持完成1000余项生态工程项目,覆盖国内200余个城市,并扩展至美国、俄罗斯、墨西哥、泰国等十余国家。其代表性成果包括:金华燕尾洲公园、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海口美舍河生态廊道和凤翔公园三亚红树林和东岸湿地公园南昌鱼尾洲公园红飘带公园天津桥园等等。这些项目不仅在生态修复、水质净化、生境重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也在设计美学上展现出高度融合,获得国内外高度评价,成为城市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照。

五、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顶层设计

俞孔坚始终强调,科研不仅要服务学术,更要服务国家。他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版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总体规划,参与起草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修复山水工程等政策法规,并将生态安全格局理念写入多项国策中。

他主编或审读了多部中组部与住建部组织的干部培训教材,开展300余场政策培训与专题讲座,是国家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重要学术支撑者之一。

他的理念与研究成果,已深度嵌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城市双修、黑臭水体整治、乡村振兴、气候韧性建设等核心工程中,成为当代生态治理实践的公共知识

六、国际影响:从中国经验到全球方案

俞孔坚的理念与工程实践,赢得了国际学术与专业界的广泛关注。他三度受邀向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与艺术与科学院报告研究成果,并在IFLAWAFASLA、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会议上作主旨演讲百余场。

他曾担任IUCN全球NbS创新中心主任IFLA水安全与管理委员会主席在全球生态设计领域具有高度话语权。由其主导的项目,4次入选IUCN全球十佳生态修复实践,代表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他的理论与方法被《科学美国人》《Nature Water》《MIT科技评论》等权威刊物专题报道,被誉为全球气候韧性设计的中国样本

作为对其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力的肯定,俞孔坚教授获授了多项国内外荣誉。包括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当选)、意大利罗马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7年)、挪威生命科学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9年)、世界景观学和风景园林学术界终身成就奖——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2020年)、柯布共同福祉奖(2021年)、奥伯兰德奖(2023年),及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奖项12项、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9 项、国际建筑奖3项、美国建筑奖2项,还荣获美国城市土地学会(ULI)全球杰出奖、第十届中国美展金奖等。

七、未竟之路与精神遗产

在他遇难前数日,他依然奔波在巴西地球之肺潘塔纳尔湿地,持续发出警醒的声音: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人类还能从哪里得到生存的希望?

他曾说:思如国君,行若农夫。这不仅是一位设计师的伦理表达,更是一位知识分子的价值信仰。他所创建的理论体系、实践范式与教育制度,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俞孔坚教授的生命定格于大地与天空之间,但他的思想与精神,将在更多后来者的实践中延续,成为无数风景设计师、城市建设者、生态修复者心中的灯塔。

他所说的深邃之形,不止是一种设计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回归自然,回归人民,回归土地的正义与温度。


俞孔坚教授永垂不朽。



  •  

  • 俞孔坚教授
    景观设计教育家
    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

Copyright © 2020 北京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010-6275181  传真:010-62745656  邮箱:shanshan_w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