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俞孔坚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专业委员会西南分部悼文
今日,西南大地山河同悲,我们代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专业委员会西南分部全体同仁,以最沉重的心情悼念我们的奠基人、引路人与精神导师俞孔坚教授。巴西潘塔纳尔湿地的一声巨响,带走了您探索生态真理的最后身影,却带不走您播撒在西南山水间的思想火种
一、西南分部的奠基者:理念的播种与行业的凝聚
2017年,您以“生存的艺术”为主题亲赴西南,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专业委员会西南分部成立仪式上,点燃了西南景观行业的星星之火。您曾说:“景观设计不是驯化自然,而是与自然共舞。”这场汇聚全国学界与业界力量的盛会,标志着西南分部正式诞生。您虽未与西南企业直接合作项目,却以更高维度的格局,为我们搭建起“开放平等、求是创新”的行业平台。您倡导的“海绵城市”“逆向规划”理论,从理念层面深刻影响了西南地区的设计实践,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喀斯特地貌的坚韧、民族聚落的智慧,以及江河梯田的生命力。
二、精神感召:重塑西南景观的价值认同
您提出的“大脚美学”与“野草之美”,彻底改变了西南同仁对本土价值的认知。您反对“裹小脚”式的浮华设计,强调“所有用力过猛的‘设计’,都是对生命的误读”这种对土地伦理的坚守,让西南行业从盲目追求潮流中觉醒,转而探寻根植于土地的“足下文化”。您的身影虽未直接出现在西南项目现场,但您的思想已通过学术交流、行业论坛与设计实践,深深融入西南景观行业的肌理。正如您所言:“真正的美是野草在裂缝中生长的倔强,是村民晾晒谷物的烟火气。”这番话至今铭刻在我们心中,推动着西南设计从“造景”转向“疗愈”,让景观真正服务于土地与人的生活。
三、未竟事业的接续:从平台共建到精神传承
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为“海绵星球”奔走,在潘塔纳尔湿地发出振聋发聩的追问:“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人类还能从哪里得到生存的希望?”西南分部将化悲痛为行动:第一,延续您搭建的开放平台,推动跨学科协作与人才培养,如您所期“让理念在交互中生长”;第二,坚守“生态优先”原则,将西南山地、民族文化遗产融入设计实践,拒绝浮夸表象,脚踏实地彰显本土价值;第三,传承“野草精神”,鼓励年轻设计师像乡土植物一样扎根土地,以谦卑之心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
俞孔坚教授,您虽未在西南留下具体合作项目,却留下了比项目更珍贵的遗产——一种价值观,一种行业精神,一种对土地深沉的敬畏。您创立的西南分部,将继续作为生态理想的实践场,让“海绵城市”思想在红土高原生生不息,让“美丽中国”的愿景在西南山水间扎根绽放。
正如诗人艾青所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份对土地刻骨铭心的爱,正是您一生事业的注脚。西南景观人将以此共勉,让您倡导的“生存的艺术”在每一寸山河间延续——因为最好的告别,是让您的理想成为我们脚下永不停歇的路。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生态理想,永世流芳!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专业委员会西南分部
2025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