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未忘,风景可鉴丨缅怀俞孔坚副理事长
生态中国的践行者,景观时代的先行人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际杰出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教育家俞孔坚,于当地时间2025年9月23日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开展生态考察期间,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享年62岁。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暨全体同仁,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并深切缅怀俞孔坚副理事长。
俞孔坚副理事长自2016年担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伊始,牵头成立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行业专家推动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实践。他积极倡导“海绵城市”与“海绵星球”建设理念,长期深入研究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方法,广泛推动基于自然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生态韧性解决方案。他主持设计的众多项目凭借生态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获得各类国际国内顶级奖项40余项,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誉。他是我国乃至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一面旗帜,在全球顶级学术与专业大会上发表主旨报告逾50余次,他的杰出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他的骤然离世,是全世界城市科学、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领域的重大损失。
俞孔坚副理事长是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基础设施、海绵城市、气候韧性国土空间规划、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理论与实践的“破壁者”与“引路人”。他以深邃的学术洞察力、强烈的使命感、富有感染力的著作与演说,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注入了全新的生态价值观。他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城市建设不尊重自然生态、忽视百姓日常需求、过度装饰化工程化的发展模式,并以其开创性的生态规划理论创新与基于中国传统智慧的技术创新,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河流水系修复和公园绿地与生态协同。他倡导的基于自然、适应自然、回归百姓的规划设计理念,创新了城市景观学、气候变化适应规划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城市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家”与“引领者”。他倡导将城市与景观设计视作“生存的艺术”,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从学术论文走向国家战略,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技术从大学课堂进入城乡大地。他领导的团队将一个个饱受洪涝、污染等问题困扰的场地,变成了生态修复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样板。从广东中山岐江公园、秦皇岛汤河公园“红飘带”、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上海后滩公园、海口美舍河凤翔公园、南昌鱼尾洲公园,他的作品遍布大江南北,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系统修复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带领团队精心研发设计的基于自然生态修复技术被应用于全球10余个国家、200多个城市的1000余项城市生态修复工程,这些项目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更以其生态性、低成本、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价值,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他通过长期不懈的专注实践向世界证明,全球城市化可以走出一条更生态、更绿色、更健康、更具韧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他是诲人不倦的“师者”与“播种人”。作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俞孔坚副理事长倾注心血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生态伦理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他言传身教,带领学生全程骑行大运河、深入山脉森林、河湖海岸、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理解土地的诉求,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作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他更是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实践经验和前沿理念,无私地分享给广大会员和同行,多年坚持在学会举办行业盛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深度参与城市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未来城市图景图书编写等工作。他的思想激发了整个行业对城市回归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为城市的美好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俞孔坚理事长在2025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发表演讲)

(俞孔坚副理事长在2018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发表演讲)
俞孔坚副理事长的突然离去,让我们倍感痛心。他对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满腔热忱、他在学术会议上振聋发聩的发言,都犹在眼前。他的精神遗产——对土地与人民深沉的爱、对科学真理不懈的追求、对行业发展的使命担当——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最好的缅怀是继承与行动,学会将继续推动俞孔坚副理事长所倡导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更加生态、韧性、健康、宜居的美丽城市而不懈奋斗。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
敬挽
2025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