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潘塔纳尔的最后一眼,他还没看完的地球之肺
2025年9月23日,巴西南马托格罗索州的潘塔纳尔湿地一架小型飞机的坠落,让中国景观设计界痛失领军者——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始院长俞孔坚教授,终年62岁。彼时,他正带领团队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为追寻“地球之肺”的生态密码,已辗转飞行20余小时、驱车6小时深入这片南美湿地。

同机遇难的还有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等3人,事故现场因地形复杂,调查工作一度受阻,但巴西总统卢拉的悼念推文,道尽他的全球影响力:“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时代,他的‘海绵城市’理念兼顾生活质量与环保,是人类未来的所需。”而他留下的最后影像,成了无数人心中的遗憾——镜头里,他穿红色T恤站在被牧场吞噬的湿地中,望着尘土里的牛群感叹“这片乐园正悄然改变”,结尾那句“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成了未竟的誓言。

二、破局与坚守:从“大脚革命”到“海绵城市”
这位生于浙江金华的学者,人生的每一步都在与“土地困境”较劲。1980年,他是家乡中学600名毕业生中唯一的大学生,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录取,却在考察中目睹粤北乡村数百人排队接水、家乡村庄水塘干涸的景象——这让他质疑“亭台楼阁式”的传统园林,直言其“小脚美学”是牺牲功能的畸形审美,如同“之乎者也的八股文”。
1992年赴哈佛攻读博士,他在“生态设计之父”伊安·麦克哈格等学者的思想中找到方向;1997年回国,面对北京被砍的白杨树、浦东的水泥丛林,他发起“大脚革命”,倡导“农民造田的白话文美学”。这份“离经叛道”让他深陷争议:业内权威怒斥其“滚回美国”,他被开除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却仍在1998年创办土人设计,以实践破局——2001年改造广东中山废弃船厂为岐江公园,开创国内工业遗产景观先河;2002年提出“反规划”理念,在浙江台州永宁公园砸掉水泥防洪堤,让河漫滩重归生态;2012年北京暴雨后,他上书倡导“海绵城市”,用湿地、坑塘化解旱涝,这一理念后来上升为国家战略,改变中国城市治水逻辑。

三、大地为证:让野草有了尊严,让城市学会呼吸
俞孔坚从不是困在书斋的学者,他始终以多重身份推动理想落地。作为教育者,1997年他在北大牵头成立景观规划研究中心,后升级为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初期因校舍紧张,每年自掏500万租金办学,培养出一批践行生态理念的设计者;作为实践者,他的团队在200个城市留下1300多个项目,2025年南昌鱼尾洲公园、海口美舍河凤翔公园斩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大奖,让中国生态设计站上世界舞台;作为推动者,他每年给市长讲十几次课,将著作送进决策层,让“反规划”“海绵城市”从理念走进城市肌理。

2025年南昌鱼尾洲公园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俞孔坚团队将一块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34公顷的雨洪公园。这个项目成功解决了新城区的雨洪排放和滞留问题。)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2004年)(俞孔坚做出了一个大胆尝试——在校园里种稻谷。这一设计获得了2005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

如今,他归于自己热爱的大地,但留下的影响早已生根——沈阳建筑大学里,稻田与读书台仍在演绎“耕读故事”;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里,雨水仍在生态湿地中自然循环;潘塔纳尔湿地的风里,还回荡着他对“海绵星球”的追问。网友的悼念恰是最好的注脚:“您让野草有了尊严,让城市学会呼吸,而您终与热爱的土地相拥。”
注:资料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来自于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