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教授在本刊发表的文章
[1]俞孔坚.构建新时代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以北京为例[J].中国园林,2025,41(9):15-21.
[2]俞孔坚,林双盈,丛鑫,等.海岛雨洪管理系统构建的景观设计途径: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海龟岛为例[J].中国园林,2014,30(1):29-33.
[3]俞孔坚.春风好雨师道温润:我亲历的陈俊愉先生[J].中国园林,2012,28(8):29-30.
[4]俞孔坚.关于防止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三个建议[J].中国园林,2006,22(8):8-12.
[5]俞孔坚,刘玉杰,刘东云.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2005,21(5):1-7.
[6]俞孔坚,韩毅,韩晓晔.将稻香溶入书声: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设[J].中国园林,2005,21(5):12-16.
[7]俞孔坚.寻常景观的诗意[J].中国园林,2004,20(12):28-31.
[8]俞孔坚.世界遗产概念挑战中国: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有感[J].中国园林,2004,20(11):71-73.
[9]俞孔坚.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J].中国园林,2004,20(7):47-51.
[10]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 学科与教育》导读[J].中国园林,2004,20(5):10-11.
[11]俞孔坚,张蕾,刘玉杰.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4,20(5):31-35.
[12]俞孔坚,刘向军.走出传统禁锢的土地艺术:田[J].中国园林,2004,20(2):18-21.
[13]俞孔坚,石颖,吴利英.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东段)国际竞赛获奖方案介绍[J].中国园林,2003,19(11):15-17.
[14]俞孔坚,刘向军,张蕾.设计显现地方精神:奥林匹克公园“龙之谷”方案景观构思[J].中国园林,2002,18(5):31-33.
[15]俞孔坚,刘玉杰,张 蕾.与自然、城市及历史的对话:沈阳市北塔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2,18(3):42-45.
[16]俞孔坚,李健宏.一个小庭院的设计:北京西洼高尔夫会所[J].中国园林,2002,18(2):13-14.
[17]俞孔坚,胡海波,李健宏.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02,18(1):37-38.
[18]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17(6):3-10.
[19]俞孔坚,李迪华,孟亚凡.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的营造[J].中国园林,2001,17(2):26-28.
[20]俞孔坚,李迪华,段铁武.敏感地段的景观安全格局设计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北京香山滑雪场为例[J].中国园林,2001,17(1):11-16.
[21]陈俊愉,余树勋,朱有玠,李嘉乐,刘家麒,黄晓鸾,山夫,朱建宁,俞孔坚.关于“移植大树”的笔谈[J].中国园林,2001,17(1):90-92.
[22]俞孔坚.从田园到高科技:“园”的含意(之二)[J].中国园林,2000,16(5):46-51.
[23]俞孔坚.从田园到高科技园:“园”的含意(之一)[J].中国园林,2000,16(4):37.
[24]李迪华,俞孔坚,武弘麟,等.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的灵魂:一份来自三峡移民新城规划建设调查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0,16(2):23-25.
[25]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J].中国园林,2000,16(2):29-32.
[26]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渊源、内涵与蔓延[J].中国园林,2000,16(1):27-33.
[27]俞孔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论与方法[J].中国园林,1998,14(5):20-21.
[28]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1998,14(1):15-19.
[29]俞孔坚,吉庆萍.专家与公众景观审美差异研究及对策[J].中国园林,1990,6(2):19-23.
[30]俞孔坚.论风景美学质量评价的认知学派[J].中国园林,1988,4(1):16-19.
[31]俞孔坚.中国自然风资源管理系统初探[J].中国园林,1987,3(3):33-37.
[32]俞孔坚.自然风景景观评价方法[J].中国园林,1986,2(3):38-40.
[33]俞孔坚,刘思九.紫茉莉花冠运动的研究[J].中国园林,1985,1(2):59-60.
近期,我们将陆续全文推送其中的部分文章,重温俞教授的学术思想,以此深切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