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俞老师
这两天一直在看同门校友们悼念俞老师的文章,泪目不止。俞老师在他们的眼里和心里是偶像,他们追寻着俞老师的脚步来到了北大,来到了土人,开启了景观设计的专业之路。而我,和俞老师的缘分确是那么偶然。
2006年我厌倦了教授高中地理的工作,辞职准备考研。我原本是想考北大的自然地理专业,无奈那年这个方向竞争非常激烈,迫使我不得不调整专业,恰逢俞老师这边大规模招生,我就阴错阳差地投入了俞老师和李老师的门下。没想到这就开启了我20年的跟随俞老师之旅。
因为我的背景非设计专业,进入土人时俞老师前助理要辞职,俞老师就让我暂时接替他,然后我就一直做到了现在。所以,大家看到的都是俞老师的专业光芒,我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
我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我上班第一天俞老师就给我上了一课。那天我九点准时到达土人,想着要给领导留个好印象,结果我一到公司发现俞老师已经在工作了。于是,我暗下决心,打算明天提前三十分钟到。结果大家也能猜到,俞老师仍然比我早。对于年轻的我来说,早上能多睡30分钟还是很珍贵的,所以我放弃了比俞老师早到的想法。后来,和俞老师相处的多了,我发现俞老师特别喜欢早上的阳光,可以安安静静地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而这时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在睡懒觉。俞老师不仅比别人工作得早,他的日程也排得满满当当的,每天从早忙到晚,讨论项目、看图纸做设计、写文章、接受采访、出差、接待来访客人等等,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还乐此不疲。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不是谁都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的。甚至在某一年的年会上,他的儿子也动情地说到,他爸爸是他见过最勤奋的人。听到这句话,俞老师当场泪目。
其次,我看到的俞老师是一个勇敢执着的人。俞老师本科毕业的留言册上画了一只俯冲的鹰,写到:用我的爪扒开潜流,让它在宇宙间奔腾。大学毕业时的豪情壮志,俞老师不折不扣地执行了40多年。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和坚持啊!在中庸之道如此盛行,明哲保身文化如此强大的氛围,俞老师一直像将军一样,永远冲在阵地的最前沿,即便身负重伤也无怨无悔。还记得俞老师2019年给新生开学的讲话吗?“做个忠于自己且与众不同的人,便是你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写下这篇讲话的时候正是俞老师院士申报再次落榜至暗时刻,他不仅勇敢地面对这一残酷的事实,而且用行动告诉学生们坚持自我的意义。
第三,俞老师是有远见卓识的人。我在读研的时候看到了《理想景观探源》这本书,书中以土拨鼠给自己建巢穴的故事开始讲起景观设计的意义,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本书1998年出版,那时俞老师刚刚回国。当整个行业都在忙着帮各级政府的美化城市时,俞老师已经在思考专业的深层意义。他把景观设计从为文人士大夫的造园艺术中剥离出来,定义为生存的艺术。他像奥姆斯特德一样,引领着行业的发展,给社会培养真正的景观设计人才,并促成了社保部对景观设计师职业的认定。同时俞老师通过各种报告和项目实践,孜孜不倦地纠正城市管理者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告诉他们野草是美的,普通人的文化也是美的,当代城市建设要抛弃精英阶层的审美观念,转向接地气的大脚之美。全球气候的剧烈变化让俞老师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行动已经不能拯救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整个地球联动起来共同应对,海绵地球势在必行。因此,俞老师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
第四,我感觉俞老师是个孤独的人。他一直在为梦想奋斗,他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更无暇娱乐,那些能不参加的社交活动就都不参加,他并不是高傲孤芳自赏,而是对他来说时间太宝贵,容不得半点浪费,因此孤独就不可避免。为俞老师工作将近20年,近距离见证了俞老师各种荣耀时刻,也看到过他的孤独和落寞。有时候尝试安慰俞老师,但是说出的话总那么苍白无力,唯有兢兢业业的工作,才能真正支持俞老师。今天,我们一行五抵达巴西,这次我们不想俞老师孤独地呆在人间天堂,我们要接俞老师回家!
俞老师身上的闪光点太多了,我在这里没法一一列举。在俞老师身边呆得越久,就发现俞老师的人格魅力。他不仅鼓舞着我让我追寻生命的意义,也鼓励着我的家人们。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能够遇到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是何其荣幸!
俞老师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必将百世流芳!
贾会敏
土人设计
2025.9.30 于巴西大坎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