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 页 -> 师道传承 -> 正文
2013级硕士 李想悼俞老师

与俞老师的缘分始于2010年,我暑假和伙伴们一起游览世博会时。连日的排队暴走让人身心俱疲,到最后一晚已无力再刷展馆,我和伙伴们便在园区里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不觉临近黄浦江畔,婆娑的树影中一阵微风吹过,身边芦苇荡沙沙作响,一天的疲惫似乎一扫而光。后来我才知道那里的名字——后滩公园。

大学接下来时光开始更多接触俞老师的设计作品和著作,从岐江公园、红飘带、桥园到理想景观探源、反规划途径、与市长们的对话等,逐渐被他的理念吸引,并将北大作为读研的目标。2013年当我坐在复试的考场上,抽到的问题是:你是如何用皮肤感受景观?三年前射出的箭正中靶心,于是我便道出了后滩公园的感受,复试通过,美梦成真。

真正踏入北大,经过一年的基础课程后,到了选择导师的时候,彼时并没有直接和俞老师对话的我,直接发出了邮件说明了希望能请俞老师担任硕士生导师,俞老师回复同意,最后一周便随俞老师赴福建东山调研,其实在选择导师前,各方消息了解俞老师平日工作比较忙,可能并没有很多时间指导硕士,所以我对自己的选择有些许怀疑。但是,我硕士的后两年,只要提前和贾会敏师姐确认俞老师在学校,主动去向俞老师请教论文,俞老师都会十分耐心为我解惑,短则10来分钟,长则1个多小时,每次都是思维的碰撞,问题越讨论越清晰。

毕业时,我有机会选择留在土人王冬师兄部门工作,师兄希望我留下并转达了俞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后来受到家里影响选择入职中规院,入职后一个月后,我代表班级把制作的毕业纪念明信片作为礼物送给俞老师,一见面俞老师微笑着埋怨为什么没有留下工作,像个亲切的家长责怪不回家的孩子,我出了办公室眼泪就忍不住留了出来。

此后见到俞老师的次数就变少了,疫情前的教师节都会回校看望,也曾在毕业典礼、博士生论坛回校见到老师,但总体来说,老师似乎出现在我生活中的分量的确越来越少了。

9月24日突然得知噩耗,我大脑一片空白,当确定了消息后,呆呆看着教师节给俞老师发微信后老师秒回的“谢谢”,刷着俞老师的朋友圈和视频,才发现似乎每个朋友圈都看过,每条视频也都是那么熟悉。原来,俞老师一直在我的生活里,从未远离。但如今老师已离开,以后再也听不到那句“怎么样”了,灯塔熄灭了。

悲伤如潮水而来,总会慢慢散去,但会留下那些闪烁的思想、动人的时光和亲切的话语,让人终生铭记。俞老师,一路走好。

2013级硕士 李想


  •  

  • 俞孔坚教授
    景观设计教育家
    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

Copyright © 2020 北京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010-6275181  传真:010-62745656  邮箱:shanshan_w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