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 页 -> 师道传承 -> 正文
2005级硕士 袁剑华悼俞老师

吾侪所学关天意

——悼念俞师兼论行业发展

前天晚上突闻俞师空难噩耗,整个人有点懵。这两天也觉得有点恍恍惚惚,怎么好好的精力充沛热情如火的老师说没就没了。今天周末静下来,想着还是要思考和写作,以悼念和追怀敬爱的俞老师。

陈寅恪《挽王静安先生》诗这么写道:“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我觉得就个人感受而言,俞师就是那个以一己之力逐步提升了风景园林行业的层次和意义的人,他最后的脚步是殉难在拍摄《海绵星球》纪录片的途中,这个意义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他就是一个风景园林行业和人类福祉的殉道者。

风景园林专业其实在国内时间历史并不短,开始设置时是梁思成、吴良镛和汪菊渊先生们的设想,参考美国体系,但历史原因一意学苏联变成了实用的居住区及城市绿化系。后来虽然改回名字,也有先知般如孙筱祥先生力主逐步走向类似美国的大地规划,但主流的意见和课程体系还是偏于实用的工程类型。客观上说,这个工程性内容也是行业核心,但问题是仅止于此的话,就真的过于匠气了,也很难让广大学生和从业者找到存在的更高一些的价值。实际工作中就发现风景园林专业和行业沦为大建设行业里面的末流和配角。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原有传统体系不思进取,造成从业范围和思想的禁锢,从园林行政部门的步步退缩把自己定义为绿化管树的,以至于现在中央部委连个园林处室都快保不住了;各城市园林局撤并的撤并,不撤并也是徒留其名,主要工作是养护管理,连种树的种和安排怎么种都轮不上。设计院和施工企业绑定房地产为主,地产一下行,行业都快崩盘了,设计的注册制度从我们读大学的1998年到今年2025年都没有出台甚至渐行渐远,施工更为夸张甚至连资质都能被牺牲取消,以至于戏称招一批农民就能去竞标做工程。这些到底是谁的责任?

所以,从俞老师逐步呼吁首倡的景观安全格局、反规划途径、生态基础设施、生存的艺术开始,试图把风景园林从一个只关心实用和工程的学科,提升到试图关注人类整体福祉的学科。试图通过规划和设计生态基础设施来完善生态系统服务,试图通过海绵城市到海绵星球的建设提倡让自然做功,让自然系统发挥原有功能,为人类家园奠定可持续基础。

殉道者,道是安身立命的终极意义,也是人为什么生存如何生存的精神血脉。人活着是要有情怀的有意义的,不仅仅是行业官僚对上唯唯诺诺不敢发声,也不仅仅是设计院同仁明明有专业理想却为了五斗米而曲尽服务。为什么风景园林行业内很多年轻人会被俞老师的论著和言说所吸引,正在于这一点。人生存如果不给自己赋予一定意义,给自己从事的工作和行业赋予一定意义,对于有志者来说,实在是太难以立足了。

陈寅恪说过,“救世经国,尤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赋予风景园林学一定意义上的救世经国之意,这才是我风景园林从业者应该继承的终极意义,也就是我们认为的风景园林之道。如果仅仅把力气花在漂亮的效果图和软件,把力气花在想尽办法去要到能赚一点快钱的商谈本领上,把思考放在能够迎合上级所思自己快速升迁上,恰恰是一种急用先学,与古代士子群习八股以得功名富贵并无二致。专趋实用者则乏远虑。一旦行业变迁经济下行,其技不能复用,所谓最实用的,恰恰变成最不实用的了。

终极意义能够续存的方式,应该要沟通道和术,体和用,即终极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转换通道。道不能只是一个不可道的虚幻理念,它应该在从业者心中提供一种信仰和实现途径。

这一点上,俞老师价值观(即信仰)-方法论(理论)-技术措施三个层次的构建恰恰保证了一定程度风景园林专业终极意义的可实施性。从反规划途径提倡先行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逐渐演变为生态基础设施成为城市规划前置研究;从提倡以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作为人类整体福祉基础,让众多空间环境学科如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等把风景园林作为应用端的选择;从提倡让自然山水生态系统做功到大海绵城市的逐步推进,俞老师提倡风景园林是生存艺术的理念和方法明显改变了风景园林行业从业范围和影响力。

当然,人无完人,事无绝对。过程中的一些略过激或者失控的地方不是没有,但不成为我们不致敬这位风景园林斗士和地球家园行业领导者的理由。

烈士已逝,精神长存,吾师无憾!



  •  

  • 俞孔坚教授
    景观设计教育家
    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

Copyright © 2020 北京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010-6275181  传真:010-62745656  邮箱:shanshan_w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