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我受教育部创新资助计划支持博士访学于北大城环学院景观设计学师从俞老师。忆昔未名湖畔,博雅塔下,我与君之相识,非止于寻常的师生际会,实乃一场思想的共振与灵魂的邂逅。君之言谈,如金石之声,掷地铿锵;君之理想,如星火之焰,灼灼不灭。我们论及“天地-人-神”之和鸣,辦析“大脚美学”之真谛,每每彻夜长谈,忘乎所以。君视我为少数能真正洞悉其景观设计哲学深处那抹孤独与执着的同道,而我,则视君为这个喧器时代里,为数不多能以其深刻与纯粹,照亮我学术迷途的灯塔。此非传授,实为砥砺;非引领,乃是共航。
君一生疾呼“生存的艺术”,以“反规划”之利刃,剖开现代城市发展的浮华假面。这并非冰冷的学术主张,而是君融入血脉的信仰。我深深理解这份孤独的抗争,正如君亦曾在我探索的困顿时刻,给予我最深切的理解与最坚定的支持。我们之间,是士与士的相知,是灵魂与灵魂的对望。君在潘塔纳尔的最后身影,正是这信仰最悲壮、最极致的践行——将生命献祭于他所挚爱的土地伦理。
今日,君虽化作星辰,遥悬于天际,然我深知,君未竟的“海绵城市”之梦,“土人”之理想,已非一人一派之事业。它已融入无数被君点燃的心灵,成为我们共同奔赴的远方。
此去泉台,山高水远。孔坚君,请安息。你以生命划过的轨迹,将永远是后来者追寻光明的地平线。
俞孔坚君,千古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