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 页 -> 师道传承 -> 正文
2009级硕士 吴巧悼俞老师

收到俞老师罹难的消息已经超过24小时,仍然恍若梦中。真希望这是一场梦,梦醒来,一切并未发生:您未曾搭载那架怎么看都觉得离谱的小飞机,或者您未曾远赴巴西。但您怎么会不去呢?您一生都在追寻的道路上,精力旺盛,热情满满,那是您心中的伊甸园,您暂时留在了那里。


今天和一位我很尊敬的专家谈到您,她说您是那么充满生命力,难以接受您突然离去。我何尝不是一样,那个调研中我永远追不上的背影,那个曾经无论我何时加班都能在走廊里碰到的人,怎么会突然消失呢?总觉得会像以前每次和您看现场一样,惊觉跟丢了您,但转过一个路口,发现您已行至山顶。


当年,因为看了您的书、听了李老师的讲座,我选择来到北大景观,同学中绝大部分和我一样,受了您精神的感召,怀揣“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现实虽然残酷,但我们从未放弃价值观的坚守,而您一直是那个冲在最前面的勇士,用您的才华和勇气,以身为炬地引领,呕心沥血地践行。祖国大地乃至国外遍布您的作品,您倡导的生态设计理念扎根落地,这个学科、这个时代,都留下您的深深烙印,您早已成为了“改变世界”的那个人。您的学生也去往世界各地,在各行各业里坚守着您传递的理想,哪怕微小,也生生不息。


傍晚去学院见到了很多师兄师姐,每个人都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中,我们失去的不止是师长,更是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亲人。您早已成为某种坐标、某种信仰,是我们迷茫时指引方向的明灯、徘徊时坚定选择的勇气。行至土人设计楼下,一个未曾谋面的姑娘对我们大哭着说,一直觉得这里像个“家”,“大家长”走了,我没有“家”了……


俞老师,很多很多人都真心地爱重您,钦佩您的才华,仰望您的勇气。或许也有不同的声音,但只要还在学术争论的范畴,我相信对手都会敬重您。其他的,随风去。就像您曾经倡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已成为当下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框架和工作基础。困难的,很多时候往往也是正确的,时间自会证明。


傍晚骑车去往学院的路上,一度感到眩晕,我停下来,发现身侧正是学院那棵大槐树。我望着它,想起一个说法:离开的人会化作分子原子,重新构成你身边的事物,虽然不在,却无处不在。那一刻,我觉得那棵树是您,会为我们挡风遮雨,会指引我们前行,也会等我们回“家”。


您轰轰烈烈的一生,驻留在了那片最后的伊甸园,也留下充满悲悯和神性的问题——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人类还能从哪里获得生存的希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您仍在探寻,这于我们既是巨大的伤痛,也是坚定的感召,您的精神应当被薪火传递。您离开了,但只要大地记得、河流记得、我们记得,您就永远不会真正离去。


学生吴巧

2025926日凌晨于北京



  •  

  • 俞孔坚教授
    景观设计教育家
    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

Copyright © 2020 北京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010-6275181  传真:010-62745656  邮箱:shanshan_w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