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要新闻


李嘉宁同学获全国一等奖的社调报告在Habitat International上刊发

我院李嘉宁同学为第一作者的论文《A city’s “urban crack” at 4 am: A case study of morning market vendors in Beijing’s Longfu Temple Area》在SSCI期刊Habitat International刊发。在JCR类别分类中,该期刊属于“Urban Studies”“Planning & Development”等领域,为排名靠前的重要专业期刊。该文的前期调研报告,曾在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成果评优中,获得社会调查报告竞赛一等奖。该奖项每年的一等奖获奖率约为1%。获奖成果的具体信息为:获奖作品:凌晨四点,局外人的夹缝地带和妥协智慧——北京隆福寺早市摊贩调查;获奖学生:李嘉宁、胡天汇、任珑韵;指导教师:汪芳、吕斌、陈彦光。

城市夹缝地带(urban crack)”一词,指的是隐藏在城市老城中人流聚集区域的公共街道,由于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冲击,现已逐渐丧失活力、空间使用效率低下。街道摊贩在社会资源掌控上处于弱势,并在城市管理中易受排挤。但他们利用自己的生活智慧,通过占据城市夹缝地带,以早市这一种特殊形式利用空间。以北京隆福寺早市为例,本文探讨了早市摊贩在面临城市夹缝地带诸多制约下的能动性响应。

借助T. Cresswell的流动性(Mobility)六维度理论,本研究将其转译为能动性(Agency)六个维度,即动机(Motive force)、路线(Route)、效率(Speed)、节奏(Rhythm)、感受(Experience)、摩擦(Friction)。其中,动机与路线决定早市成为早市摊贩抵抗活动的主要场所;而效率与节奏成为早市摊贩在早市空间中具体构建自己临时性场所的方式;此外,早市空间权属的公共性,也使得早市摊贩与同一空间内的人群产生不一样感受,且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与管理者的摩擦。

汪芳图ps3.jpg

北京隆福寺早市空间使用的三种模式


利用自身强大的能动性,早市摊贩对隆福寺这一夹缝地带的空间、时间、人群制约进行抵抗,并在此三方面进行智慧的妥协:(1)空间妥协——分化与外溢(Space tactics: differentiation and overflow)。早市空间内部分化为管理边界内的固定摊位和边界外的流动摊位,流动摊位是固定摊位在管理边界的外溢部分,支付的租金及对象区别于管理边界内的固定摊贩,更为自由和灵活;(2)时间妥协——拖延与迎合(Time tactics: delays and catering)。早市摊贩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营业时间,在收摊过程中,表面迎合早市管理者而在这之下又存在隐性抵抗,处在一种可以随时收摊但是又能够售卖的状态;(3)人群妥协——关系与博弈(Group tactics: relationships and discipline)。早市摊贩与同一空间使用者的顾客、管理者、其他摊贩等不同人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博弈,以达成暂时的妥协。

借用早市,来探讨如何在城市空间利用中形成时间交错,使得不同阶层在对同一空间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在城市规划中引入这种时间交错使用的思考模式,兼顾不同阶层的需求来安排空间的使用,对城市空间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该文的通讯作者为汪芳教授,作者还包括任珑韵、胡天汇两位同学。

文章信息

Li, J.N., Ren, L.Y., Hu, T.H., Wang, F.*. A city’s “urban crack” at 4 am: A case study of morning market vendors in Beijing’s Longfu Temple Are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8, 71: 14-21, DOI: 10.1016/j.habitatint.2017.10.006.

关键词

Urban space; Migrants; Disadvantaged groups; Street vendors; Old city; Longfu Temple morning market in 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