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家人心如刀绞,泪眼朦胧。我们最亲最爱的人、我一生的榜样————我的哥哥俞孔坚,在遥远的巴西潘塔纳尔湿地,为他倾尽一生热血的生态事业,燃尽了生命的最后一束光。
一、从田埂少年到山河赤子
1963年,哥哥出生在金华山清水秀的小村庄。是家乡的田埂教会他踏实,溪流滋养他清澈,青山赋予他坚韧。就是这样一个从田埂走出的少年,怀揣着对大地最朴素的爱,一步步从北京林业大学走向哈佛大学的学术高峰。可无论走得多远、站得多高,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永远装着故乡的那片泥土。
1997 年,本着践行父母“宁爱本乡一抔土,莫念他国万两金”的祖训,拿到哈佛博士学位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归来。有人不解,但我们懂。因为他的根在这里,他的心从未离开。他白手起家,在北京大学创办学院、创立“土人设计”,把无数个深夜熬成了黎明。我们心疼他的身体,却也由衷地为他骄傲——他把儿时田野里萌生的愿望,浇灌成了“生态安全格局”、“海绵城市”这样滋润天下的理想。他从家乡的田埂出发,最终走向了山河,走向了世界。
二、“大脚”行天下,赤诚留绝响
哥哥常说他的“大脚美学”。他笑言,那些过度雕琢的景观是“小脚”,而自然本真、充满生命力的田野才是真正的美。这话,说的也是他自己——质朴、宽厚、踏实,一步一个脚印。他获得的奥伯兰德国际奖,被誉为景观界的“诺贝尔奖”,但在我们心里,那不只是荣誉,更是世界对他赤子之心的深深共鸣。
他的一生,就是一场不停歇的行走。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在巴西潘塔纳尔——那片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上,为他深爱的纪录片《海绵星球》奔忙。我们万万没有想到,他在视频中那句沉痛的追问:“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人类还能从哪里得到生存的希望?”竟成了他与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那架失事的飞机,带走了他温热的身躯,却把他对大地那滚烫的爱,永远烙在了那片他试图守护的天空与湿地之间。他是真正的勇士,为他所信仰的绿色未来,殉道于征途。
三、难忘哥哥,此别刻骨
对我们家人来说,他不只是光环熠熠的学者,更是父母眼中孝顺的儿子,是我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哥哥。
在我记忆里,他永远是那个为我遮风挡雨的兄长。我人生的每一个路口,都有他温暖而坚定的手掌。他的离去,仿佛抽走了我们家的一根顶梁柱,这份痛,锥心刺骨,难以言表。
可哥哥用他短暂却厚重的一生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出温度、留下光。他虽然走了,却为我们种下了一片精神的森林。他的离开,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我们必须接力的起点。
哥哥,你看,中山岐江公园见证了艺术与历史之旅;秦皇岛红飘带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一桩桩一件件既让我们应接不暇,又使疲惫的路人流连忘返。哥哥,你看,人们徜徉在你的杰作中,轻轻昂起头,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让肉体与心灵同时放松、放空……此刻,你无憾了!
四、愿你安息,愿爱延续
亲爱的哥哥,请你安心远行。
你未走完的路,有你千千万万的学生继续前行;你播撒的绿色种子,已在世界两百多座城市生根发芽。而我们这个家,会将你的大爱、对家国的担当,化作最暖的家风,代代相传。
我们会替你守护好家园,让你在天堂了无牵挂。
你就像一位手执火把的守夜人,为我们照亮了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如今,火种已传下,必有更多人循着你指的方向,走向那片你梦想中的青山绿水。
哥哥,你终于与你深爱的大地融为一体,长眠于自然的怀抱。而你的精神,将如你治愈过的每一条河流、每一片田野,生生不息,永恒长青。
你,永远活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愿哥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