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火传薪,光芒永耀
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不幸巴西坠机,一群深圳的朋友喟然然长叹。回望我们和俞博士20多年的友谊,在在浮现眼前。
俞孔坚是一次先进文明的盗火者。他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第一人,又是一位在景观专业开风气之先的人。90年代初,正当中国迅猛的城市化大潮即将涌起的时候,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欧美各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因此城市景观在人本主义、生态文明水平已经今非昔比;与此同时中国城市迎来史上空前的建设高潮,远非半个世纪前梁启超、陈占祥先生留美回国时代。中国讲“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人民”是抽象概念,中国城市历史缺少公共空间的传统,缺少为人在公共空间中创造交流机会的传统,人定胜天的气概也容易忽视自然生态的保护,于是在高速城市建设中出现了诸如超大体量的广场、景观大道一类“目中无人”的空间、栽种了不少价格高昴、水土不服的“洋花洋草”,与欧美国家在人文关怀上拉开巨大的高差。俞孔坚是一位勇敢的盗火者,他将传统的“风景园林”专业拓展到景观专业,将中国古代为皇家或者文人雅士造园的传统扩展到为所有城市居民创造休闲、娱乐、交流的空间,他将“人的需求”具体化,
俞孔坚又是一位中华传统的传薪人。他是怀揣着一包乡井土赴美留学的,他深深地坚信中华文化中可以比肩世界的价值。他把风水宝地比做桃花源,说桃花源就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那就是引发我们共鸣、令我们找到归属感的土地的神性。正是在这种“天地人神”的坐标之下,他说为人们常说的“野草”正名:那是本土植物。他为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发声:“‘三无人员’对城市也做出了贡献“。天地人神的主张被他彰显在中山的岐江公园,在那里,他和庞伟、黄征征一起做出了中国最早的工业遗产公园,在全国许多这样的项目地,都将是后人与他永久对话的场景。
俞孔坚是中国与世界在城市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优秀使者,他不断地引进西方景观设计中先进的生态理念、人本理念,不断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与当代实践。
我们这一群深圳人是俞博士的好朋友。二十多年前我们惊喜地发现他的一系列理念的方法点破了我们的迷津,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方法。2006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设了景观学专业,俞博士和李迪华副院长邀请我们为研究生开设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课程,迪华老师为这门课程定名“景观社会学”,我们中有深圳的规划师、建筑师、开发公司、旅游设计公司与工业设计公司的创业者、有政府干部和经济学工作者、还有北大社会学系的教授。我们以“眼中有人、心中有社会、脚下有土地”的宗旨和十届同学互教互学建立了难忘的友谊,他们都配得上是俞孔坚博士、李迪华教授的学生,不少同学毕业选择回到广东,已经成为深圳市和大湾区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行业的骨干。其中有的同学入选了“北京大学新中国七十年七十人”。我们为与这些同学亦师亦友而自豪。
俞孔坚是一个充满活力、永远热情、乐观向上的人。他走了,但他那盗火者、传薪人的样子就在我们眼前身边,永远在发着光芒,在燃烧。
北京大学设计学院《景观社会学》课程
全体深圳指导教师
2025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