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 页 -> 师道传承 -> 正文
2007级硕士 闫硕悼俞老师

暂别恩师

我和俞老师近几年在纽约经常见面,远多于还在国内的时候,以至于手机智能识别相册,除了家人外,就是俞老师。

前日我回溯了和他的通话记录,看到他每年都会说,何时到纽约,何时见……这些如今已不忍再读起。

我们的微信通话始于 2015 年,那次 ASLA 大会在费城举办,我与俞老师在那又重新建立起联系。他说计划去纽约走走,问我有什么推荐,我就把那些熟悉的出名的,无论景观建筑艺术装置,在几天内都带他走了一遍——俞老师的兴致无比强烈,这和我对他最初的印象一模一样;他手里也还是拿着那台相机,选各种角度拍照,然后时不时感叹哪里设计得多么精巧。我对摄影的喜爱最初就始于俞老师和李老师。记得北大刚毕业那年,天津桥园建成,中心组织我们去毕业旅行。到了入口,眼前是一片湿地,俞老师就拿着这台相机在远处等着我们

我无法回忆这些了,

只想说:俞老师,您离开得太突然了

收到消息那天,我真不敢相信——不敢相信,几天前还联系过的您,却以黑白照出现在各个地方。

当天我正在绘制一张雨洪图纸,正在考虑如何降低路牙,让水排进旁边的绿地自然下渗,而非顺着铺装流到市政管网。我们在北大被老师们一直教育如何处理这种问题,如何系统性的建构,也就是后来所谓的“海绵”。

但,我时常会想,其实工作中不一定这样,因为太容易只做红线内的事,太容易选择捷径,太容易想到毕竟还有一个叫俞孔坚的人,会与他的团队去坚持,去贯彻真正的可持续理念。可是自从这件事情发生后,不再有任何借口;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应该成为您的一部分,继承您的思想,让过去深埋的种子,就此开放。

其实我真的会想,

会想您在那一刻在想什么,

还有在您的脑海深处,

这个星球有多美

每次想到这,都会把我的思绪带回和俞老师去哈德逊河谷的一个下午:我手扶着树,在陡峭的地面保持平衡,望着老师的身影,映衬着更远的河水。

那时俞老师希望在纽约市郊建一个基地,实行行业内的 best practice,为都市的繁忙提供一种旁的生活方式。从清晨开始我们便考察了农田、密林、马场的几块空地,下午终于来到期待已久的河谷,那是沿河高地诸多地块中的一块,可以眺望哈德逊河的波光粼粼。相邻的旁的地块都已建起了考究的宅邸,只空下一处。当走到那里,我们才发现这地块很难开发,它高差极大,像冲沟一样坡向河谷,缓坡区则布满茂密的高草和充满绿藻的池塘。

那天我们一行五人,由我和另一位师弟陪着俞老师,向越来越陡,越来越野,也越来越靠近河谷的方向前进。我觉得那里不亚于某些国家公园的险峻,没有步道,必须一直拨开高草行进。

走了一阵,我和师弟都先后停下,对俞老师说,不要再往前了,太陡也太过危险。但俞老师还是叫我们不要担心,然后继续向前。就这样,我和师弟一人扶着一棵树,在陡峭的坡地保持着平衡,远处是树冠和高草夹缝中,由河水倒映的蓝天。俞老师的人影越来越远,越来越低,越来越模糊,最后与自然融为了一体。

——俞老师,别再往前了!

——没事,我看看就回来!

也许此时的我,就像彼时的我,依旧屏住呼吸,在斑斓中搜索着他

俞老师只是暂时看不到了,和我们暂时分别了

闫硕 景观 07 级硕士

10/07/2025


  •  

  • 俞孔坚教授
    景观设计教育家
    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

Copyright © 2020 北京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010-6275181  传真:010-62745656  邮箱:shanshan_w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