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 页 -> 师道传承 -> 正文
陈昭悼俞老师

不愿下笔,不想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但正如这位勇士用一生诠释地那般,直面与前行,是我们应该做的。

每一位出了名的人物,都是很害怕近距离的观察的。

因为意境与现实之间总难免有差距,身为设计师的人,比谁都懂。

但他没有拒绝我这个来自人类学学生的请求——我想用“过程”的视角,重新理解设计。

人类学要求我们深入参与调查对象,意味着我的请求是,希望全方位无死角,进驻设计院,观察设计工作。

我简单陈述自己的想法后,他便说:“这个研究有意思。你来!下午你就可以观察......”

他对于人类学的熟悉和认可我不惊讶。在他早期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这点。

让我惊讶的是他的慷慨接纳。

这份慷慨,源自他对新事物一如既往的好奇心,对追求探索中的年轻人的呵护,更源于他对设计的热爱。

因为热爱,让他不拘泥于对他本人在内的眼前的局部的评价;

因为热爱,让他深知,设计的出路不仅仅在学科内部,更在于跨越学科的,全民性地对设计的思考。

作为设计师,他当然是执着的,严苛的。

作为教育者和思想者,他是真诚的,开放的,有远见的。

他总是马不停蹄地连轴转着。在不出差的时候总是雷打不动地早早出现在办公室。

这一抹红色的坚毅,勤奋,才情,质朴

——这种真实的,难以企及的生命强度——

远比报道中的言辞,更让人心生敬畏。

一抹红,一团火,一捧土,一个梦。

过往点滴,排山倒海般汹涌着......

感恩之情,无以言表,痛失之恸,难以平复。

一抹红,一团火,一捧土,一个梦。

致敬这颗伟大的灵魂!

俞老师,答应您的事,我一定会完成的!

  •  

  • 俞孔坚教授
    景观设计教育家
    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

Copyright © 2020 北京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010-6275181  传真:010-62745656  邮箱:shanshan_w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