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 页 -> 师道传承 -> 正文
2006级硕士 俞胜悼俞老师

悼念吾师俞孔坚:以赤忱承遗志,以匠心续山河

敬爱的俞老师:

案头那本《生存的艺术》仍凝着淡淡的油墨香,扉页您手书的“向土地学习”五字,笔锋如松、力透纸背,仿佛还是昨日新题。可我们再也等不到您出差路过时,看着我们笑着问一句“最近怎么样”,再同我们围坐聊起各自近况。您意外离世的噩耗,至今仍像一场浸着晨雾的梦,让我们这群曾被您的光照亮、被您的手托举的学生,深陷悲痛,难掩哽咽。

犹记大学时,我在图书馆偶然翻开您的著作,那些关于“景观非装饰之术,实为大地续命之方”的文字,恰似一束惊雷般的光,劈开了我对专业的迷茫。此前我总困于“景观不过栽花种草”的浅见,是您让我启发:我们手中的图纸,能让龟裂的土地重焕绿意,能让肆虐的洪水化为友邻,能让沉寂的乡村重拾烟火——“景观专业大有可为”,这九个字如种子落心,从此成了我笃定方向、深耕行业的初心,也让我生出“愿随先生逐山河”的热切渴望。

后来幸得机缘,考入北大师从于您,那段时光恰似生命里的春雨,滋养我至今。您的课堂从不在三尺讲台的桎梏里,而是在古村落青石板路的褶皱间,在历史古道斑驳的树影下,在乡土植物倔强生长的田埂旁。您教我们蹲在河畔听流水诉说土地的需求,反复叮嘱“设计前先做土地的倾听者,而非指挥者”。深夜办公室里,您红笔批注的论文满是温度;上台演讲前,您的皮鞋衣摆溅满泥点却目光炽热;谈及“生态安全格局”时,您眼中闪烁的光,比窗外星光更亮——这些画面在我心里点燃了一盏理想的灯,让我真正懂得何为“以专业护山河,以匠心守大地”。

毕业后,您从未因我们离校而断了牵挂。每次出差途经我们所在的城市,您总会抽出身来召集校友小聚。餐桌上没有师长的疏离,只有您春风般的笑容,和一句句“你们是行业的新生力量,要敢破土、敢向上”的勉励。您那双盛满期许的眼睛,总能在我们困顿迷茫时,递来穿越风雨的力量。

2017年,我们西南几位从业者怀着忐忑,向您提及成立CLA西南分部的想法。您没有半分迟疑,当即拍板支持,眼中满是期许:“西南多山多水,行业凝聚力强,是发展民间协会最好的试验田,你们要让这里的景观发出自己的声音!”此后,您和李老师一起帮我们梳理方向、对接资源,连分部每年两次的大型活动,从主题定调到嘉宾邀约,您们都亲力亲为,哪怕远在外地,也会通过视频细致指导。正是有了您这份坚实的托举,我们才敢闯敢试,愈发团结,让西南景观成为行业里不可忽视的力量,如长江之水,奔涌向前。

您的一生,都在为中国景观事业奔走。从提出“反规划”理念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到以千余项项目践行“海绵城市”的理想;从创立学院培育守护土地的人才,到推动《海绵城市设计规范》落地,让中国生态智慧走向世界——您以坚毅为笔,以视野为纸,以学识为墨,重新定义了景观设计师的使命,为整个行业辟出了一条向土地致敬的新路。

如今您骤然远行,我们既敬佩您半生耕耘的辉煌,更惋惜这份未竟的山河志。可我们深知,您留下的不只是学术成果,更是那颗“向土地赤诚”的初心,那份“为山河立心”的担当。往后,我们会带着您的叮嘱深耕专业,让“美丽中国”的种子,在祖国的沃土上,继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您的笑容会永远留在我们记忆里,您的精神会永远指引我们前行。愿您在另一个世界,仍能看见您热爱的大地呼吸,听见您守护的流水欢歌。

您的学生 俞胜 谨上


  •  

  • 俞孔坚教授
    景观设计教育家
    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

Copyright © 2020 北京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010-6275181  传真:010-62745656  邮箱:shanshan_w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