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 页 -> 师道传承 -> 正文
前老土团队成员 蒋先生(加拿大)悼俞博士

那溪,那土,那人…

土人颂·悼念俞孔坚教授

清晨的白沙溪,水声潺潺,如一支古老的摇篮曲。岸边的野草挂着露珠,芦苇在风中低伏,仿佛在向一位刚远行的赤子鞠躬。这条流经浙江金华东俞村的溪水,曾滋养了一个少年关于土地的梦,而那个少年,后来让千座城市学会了与自然共呼吸---

一、故乡水,生命的源头

少年立志

白沙溪水,金华山色。

负笈北美,哈佛深研破万岑。

西学东渐,故土难离总牵情…

俞孔坚的童年,是被白沙溪的碧波和村口风水林的蝉鸣浸润的。母亲用红布包一捧乡土塞进行囊,叮嘱他“水土要服”。这包土,后来化作他笔下的“土人理念”——不是泥古的守旧,而是对大地最深沉的眷恋。他常说:“我们来自泥土,终将归于泥土,而城市,应是土地生命的延伸。”

燕园耕耘…

归国执鞭北大庭,创院立学开新程。

景观设计传薪火,桃李千枝映日明。

教材著述倾心血,市长培训启政声。

多年后,他在哈佛的讲堂上阐述“生存的艺术”,目光却始终望向东方。查尔斯河的波光再美,不及故乡白沙溪的涟漪让他心动。1997年,他携家归国,像一颗种子落回沃土,从此在燕园扎下根须,生长出景观设计学的参天大树。

二、大脚美学,一场温柔的革命

大脚革命…

高呼“大脚”,批判“小脚”。

乡土草木,自然本真。

红飘带河畔,锈迹化丹青。

他倡导“大脚革命”,批判裹小脚式的精致园林。当城市竞相用大理石广场与喷泉“化妆”时,他却在秦皇岛汤河畔铺一条五百米长的“红飘带”,让野草与溪水自成风景;在中山岐江公园,他保留生锈的机床与铁轨,让工业记忆在荒草中诗意地苏醒。有人说这些设计“太粗糙”,他却笑答:“美,是自由呼吸的野草,不是修剪整齐的盆景。”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策天惊,雨洪调蓄似镜平。

透水铺装涵碧露,湿地公园引鹭鸣。

九州百城施妙手,内涝旱魃渐无踪。

他的“海绵城市”,更是一场无声的春雨。哈尔滨群力公园的湿地、三亚红树林的鹭影、南昌鱼尾洲的碧波……这些项目如一块块海绵,吮吸着城市的焦渴,让雨洪化为甘泉,让水泥森林重获生态的脉搏。他说:“我们无法战胜水,但可像祖先一样,学会与水共生。” 这话里,有白沙溪的智慧,亦有现代科学的锋芒。

山水城市…

“反规划”论定乾坤,生态安全划赤绳。

红线绵延守青山,绿廊蜿蜒护碧泓。

建言直达国务院,宏图写入党策中…

三、与大地同歌,遗泽长存…

君看衢州鹿鸣苑,草长莺飞春意浓。

又观三亚红树林,鹭栖波涌绿无穷。

南昌鱼洲涵碧水,哈尔滨泊卧苍龙。

千余工程遍四海,山河处处铭俞公。

他倒下了,却未真正离开。你看——

衢州鹿鸣公园的蒲公英在风中散种,那是他撒向未来的诗篇;

海口美舍河的蜻蜓掠过水面,翅膀扇动着他未竟的《海绵星球》之梦;

北大课堂里,学子们吟诵“天地-人-神和谐”的箴言,那是他点燃的薪火。

“真正的丰碑,不是石头,而是呼吸着的山河。”

“当最后的伊甸园退缩,人类何处寻希望?

这追问,如暮鼓撞响天地…

今夜,白沙溪水依旧东流。若你俯身细听,水波会诉说一个故事:

关于一个从金华走出去的少年,如何用一生丈量大地,最后化作清风,吹过每一片他治愈的土地。

土人永在…

“土人理念”传薪火,“天地人神”共大同。

虽逝犹生励后辈,绿水青山续遗踪。

他日神州尽海绵,九泉笑慰大地荣!


  •  

  • 俞孔坚教授
    景观设计教育家
    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

Copyright © 2020 北京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010-6275181  传真:010-62745656  邮箱:shanshan_w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