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 页 -> 师道传承 -> 正文
2010级博士 陈义勇悼俞老师

深切缅怀恩师俞孔坚教授

惊闻恩师在巴西录制《海绵地球》纪录片期间不幸遭遇空难,我独坐书房,久久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泪水难以抑制地涌出,恩师往日的身影与教诲一幕幕浮现眼前,悲痛难言。

2003年我初入大学,便从学长口中听闻俞大师的盛名——他提出的新理论、完成的新作品,早已在校园中传为佳话。第一次见到俞老师,是在理科教学楼的一场全校讲座。那时他刚届不惑,却已成就斐然。记得他生动地讲解刚刚落成的稻田校园项目,后来这一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俞老师朴素的理念、务实的设计手法与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深深触动了我,也悄然在我心中埋下了追随大师、追求卓越的种子。

大三时,我终于有幸系统聆听俞老师讲授的《景观设计》课程。课前我已拜读他的《反规划途径》《城市景观之路》,为他犀利的批判思维所折服。课堂上,他阐释生存的艺术,剖析城市美化运动,畅谈大脚美学,更带领我们走进校园、植物园,实地讲解植物与生境。俞老师步履轻快,我们这些年轻人常需小跑才能跟上;他学识渊博,沿途信手拈来植物种类与习性,如数家珍。课程最终以小组形式完成校园景观设计,我们组在俞老师指导和才子立言带领下,创作出一款关于景观构思的游戏,这一创新作品后来荣获挑战杯特别贡献奖,让我获益匪浅。

20104月,我有幸成为俞老师的博士研究生。申博之路原本坎坷,幸得立言同学告知俞老师尚有一个名额,并在他的推荐下面见恩师。俞老师亲切询问我的学业、过往工作与未来志向,不到十分钟的交谈,他便欣然接纳了我,为我开启了宝贵的博士生涯。

三年读博期间,俞老师为我营造了自由的学术氛围,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我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能力得以迅速成长。他让我负责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并多次亲自绘图指导,强调这是反规划理念落地的重要实践,该项目后来荣获北京市规划设计大奖。在芒康南三乡发展战略调研中,俞老师带领我们深入藏区村落,每日清晨出发走访民情,夜晚则在澜沧江边温泉里总结交流心得。俞老师说那里是流奶和蜜的伊甸园,其对文化景观的洞察力令人叹服。他敏锐指出某村庄风水格局不凡,果然村中走出数位高级干部;他预言一处山道后必有桃源,我们探寻后果见与世隔绝的农耕盆地。

在俞老师悉心指导下,我完成五篇学术论文、一部译著并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当日,我引用幼时算命先生所言出身贫寒,勤劳致富,关键时刻,贵人相助,由衷感谢俞老师作为我生命中真正的贵人。

赴深圳工作后,俞老师仍持续关心我的发展。正是他的引荐,我得以加入郭院士团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这些年来,虽见面不多,但每次俞老师来深讲学,我必前往聆听。有一次,我邀请到他抽空来访深大,他听取我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介绍后,给予充分肯定,叮嘱我们要办出特色,不走传统老路,并表示北大校友资源将全力支持。

俞老师思想深邃,著述等身,敢言敢为。他和蔼而严格,谦逊而亲切,有师者威严却无距离感。他曾多次带我参会出差,引我走出象牙塔;也曾邀我们至家中,参观屋顶菜园,共包饺子,谈笑风生。他是严师,亦是益友,以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我们。

原本期待着本周六广州的会议,俞老师将担任主持,我早已报名,盼着再次相聚。岂料周日深夜噩耗骤至,如晴天霹雳。窗外深圳暴雨倾盆,天地同悲,似为恩师泣别。

恩师千古,精神永存。


义勇泣血顿首

2025926




  •  

  • 俞孔坚教授
    景观设计教育家
    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

Copyright © 2020 北京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010-6275181  传真:010-62745656  邮箱:shanshan_w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