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 页 -> 师道传承 -> 正文
2011级硕士 赵璁悼俞老师

致俞孔坚老师:以玫瑰与山河,续写您未尽的征程


尊敬的俞孔坚老师:

此刻,我在成都的家中,试图用苍白的文字对抗巨大的失去。但我知道,您从未离开——您化作了潘塔纳尔的雨、海绵城市的脉动,以及每一个曾受您启迪的心灵中不灭的星火。


一、 “肉眼凡胎”的守望者:您教会我们看见真实


您生前最后一场毕业典礼上,呼吁学子“回归肉眼凡胎”——去触摸土地的脉搏,倾听农民的叹息,感受溪水的温度。这句话,恰是您一生的注脚。您从不沉迷于宏大的图纸与算法,而是执着于最朴素的真理:“种地的人懂地,用水的人惜水”。


· “大脚美学”的践行者:您将景观设计视作“生存的艺术”,用“生态安全格局”与“反规划”治愈被人类创伤的土地。从上海后滩公园的污水净化,到中山岐江公园的工业遗址重生,您让自然重新呼吸。

· 最后的追问:在潘塔纳尔,您面对退缩的“伊甸园”发出震耳欲聋的追问:“人类还能从哪里得到生存的希望?” 这追问,如今已成为我们肩头的使命。


二、 未发送的视频与未尽的对话:您早已“看见”


俞老师,我懊悔未能让您亲眼看到那条视频——关于一朵玫瑰如何撬动资本、连接乡土与国际供应链。但您其实早已看见:


· 您看见的不仅是成果,更是方向:当我从土人设计到美国公司,再到用跨国玫瑰项目申报国际人居奖,每一步都是您精神的延续。您曾说“设计要像水一样渗透生活”,而我的尝试,正是想让设计如水流般融入产业、乡土与人心。

· 您守护的“偶然性”:我这样一个“非典型”设计师——音乐特长生背景、跨界思维、曾想逃离行业——最终却因您的理念扎根。您包容每一种可能,因为您相信:“生存的艺术”从来不止一种答案。


三、 永恒的征程:我们将是您掷向未来的种子


您离去在潘塔纳尔的晨曦中,但您开启的征程永未终结。作为您的学生,我承诺:


1. 让玫瑰成为“生存的艺术”:我会将乡村振兴、诺奖研发与出海供应链融合,让每一朵花都承载生态与生计的平衡——这是对您“海绵城市”理念的微观践行。

2. 以“肉眼凡胎”丈量世界:我会走进田间地头,像您一样追问“为什么不能把打捞蓝藻的钱用来建粪肥系统?” 让技术回归常识,让权力倾听土地。

3. 续写《海绵星球》:您未完成的纪录片,我们会用行动接续——在一带一路的道路上,在每一次对地球的治愈中,让您的追问找到回响。


结语:山河依旧,理想长存

俞老师,您曾说:“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如今,这探秘已交由我们继续。请放心,您播下的种子——那近2000名硕士博士,无数受您感召的“土人”——终将让退缩的伊甸园重新生长。

愿您在那片最后的伊甸园安息。而我们,会在这里,让世界如您所愿:水草丰美,生命不息。


——您永远的学生 赵璁

2025926

2025-09-26 00:18:35.432000


  •  

  • 俞孔坚教授
    景观设计教育家
    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

Copyright © 2020 北京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010-6275181  传真:010-62745656  邮箱:shanshan_w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