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缅怀俞孔坚教授
惊闻俞孔坚教授辞世,这几日心情始终难以平静。
作为一名以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为研究方向的后学,我与俞教授的理论,曾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我无法完全认同他将古典园林归为“小脚美学”的尖锐批判,这个论断曾让我感到困惑与疏离。
然而,此刻萦绕在我心头的,却不是这种学术上的分歧,而是一种更强烈的情绪——敬佩。
我敬佩的,是他在学术道路上所展现出的那种罕见的笃定与勇气。我能感受到他所倡导的理念在业界激起的巨大波澜,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面对各种声音,他从未停止用一个个落地的、宏大的实践来证明自己的思考。他选择用大地上生长的绿色,而非仅仅是用言语,来回应所有的讨论。这种“行胜于言”的执着,本身就是一种最有力的表达。
我曾在一个学术会议上,远远地听过他一场关于“治愈地球的中国模式”的报告。他站在那里,身上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热情和韧性。我们未曾交谈,但他作为一个独立、坚韧的实践者的形象,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俞教授,您的离去,让我感到了真切的惋惜。我们或许走在不同的路上,但您用您的一生让我看到:一条路的价值,最终要靠走下去的深度和广度来证明。
您最终长眠于您致力保护的潘塔纳尔湿地,这像一场宿命的告别。您的探索戛然而止,但您所展现的探索者的勇气,不会熄灭。
愿您热爱的野草,在另一个世界依旧丰茂坚韧。愿您所开拓的生态之路,能有更多后来者继续前行。也愿我们这些留在各自道路上的人,都能拥有您那般,忠于内心、坚持实践的真诚与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