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俞孔坚先生离世的消息,心里特别难受。作为一位受过他思想启蒙的建筑学子,我想用下面这些更贴近内心的文字,来送送他。
我第一次知道俞先生,是在大二的建筑设计课上。当时老师讲到“海绵城市”,说这是俞孔坚先生提出的理念。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建筑不只是关于水泥和造型,更可以是有生命的、会呼吸的生态艺术。他总说“我们永远无法战胜水,而必须学会与水为友”,这句话我记到现在,每次做设计都会想起来。
俞先生的理论,像“大脚美学”,听起来特别接地气,不就是让我们回归自然的本真状态嘛。他从浙江金华东俞村的乡野间走出来,把对中国传统智慧的理解,变成了治愈现代城市病的良方。他留下的不止是遍布全球的1000多个生态工程,更是一种看待人和自然关系的新眼光——城市应该是谦逊的“海绵”,而不是试图征服自然的硬壳。
最让我触动的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巴西的潘塔纳尔湿地为生态奔走。看到他最后那个视频里穿着红T恤说“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鼻子一下子就酸了。他这一生,真的就像他说的那样,始终为危机中的地球奔走呼号。
先生走了,但他播下的种子,已经在很多像我这样的学生心里扎了根。我们会记得,设计不该是张扬的征服,而应是悄无声息的滋养和愈合。
槐树荫下,故土犹温;先生远去,精神长存。俞先生,请安心歇息在您深爱的这片大地里。我也会坚守自己的设计初心,扎根在这片我所深爱的祖国大地,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一位在河南读书却来自重庆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