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领袖、敬爱的俞孔坚老师走了。回想起我与俞孔坚老师的缘分,虽然未曾谋面,但当我第一次听到俞孔坚教授的名字,就觉得莫名的亲切与熟悉,俞孔坚教授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我读大二那年,我的母亲送给我一本俞孔坚教授作序的《景观设计学》牛津通识读本,让我开启了对专业全新的认识,让我燃起了探索专业的兴趣。在大四那年,我偶然间看到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中大多是俞孔坚教授的著作,好向往,可是对于来自普通本科学校的我,选择北大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但我还是把俞孔坚老师的著作买了回来,我收到的第一本书是《生存的艺术》,在我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便觉得爱不释手,当晚便精读多次,俞孔坚教授的理念振聋发聩,唤醒了我心底对自然生态的向往。随后收到的每一本书,虽然有一部分是旧书,我会把它们仔细的擦拭干净,每天随身携带。在学校繁忙的绘图任务之余,晚上能到图书馆拜读一会俞老师成为我最快乐的时光,慢慢就走上了追随俞孔坚老师的道路。我私以为自己与俞孔坚老师有部分相似之处,可能因为我们同样来自浙江,骨血中流淌着水乡人对水的情感,对于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情怀也一直在我心中,我无法忍受干净的水源被污染浪费,会十分心痛,曾多次投诉校园冲水厕所阀门无法反弹,经常彻夜流淌。我也从俞老师慈爱的笑容中看到我父亲和我自己的影子,我人生的目标是从追随您的脚步中找到的,我想成为您的学生,能够进入土人景观工作是我最终的愿望,像您一样为热爱的生态事业奋斗,尽管我不可能做出和您一样的对全球生态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我也想为生态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哪怕只是参与您的一个项目,能够参与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此生无憾。
相信不管是您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还是和我一样虽然还没能成为您的学生,但受您的理念与精神深刻影响乃至改变人生的追随者们,都会无比的心痛。“阅读的过程就是与作者对话。”您的所有文字充满了魅力,阅读您的论文与著作时我沉浸其中,像与您进行了旷日的对话,您的突然告别永远地带走了我心中的一部分,但您丰硕的学术实践成果永存,您伟大的精神理念永存,您的人格魅力会继续吸引广大景观学子,而我们能够倾尽毕生之力去做的只有继续追随由您开创的事业,希望您在天之灵能继续指引我们景观学子,续写治愈地球之旅。
您素未谋面的学生——高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