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俞孔坚教授
您以大地为笺,绘就生生不息。
前一天还在读您的《海绵城市》,就突然看到了您的噩耗,久久不能相信。
痛哉!我是一名设计行业的后生,在景观的学习和设计的工作中总以您为榜样,您一直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作为一名迎风前行的设计后生,我总在迷茫处抬头望您——
您说“要像土地上的老农一样思考”,我便学着俯身触碰土壤的脉搏;
您写“雨洪是资源,不是灾害”,我顿悟那些淹没城市的泪水本是天赐甘霖;
当水泥森林吞噬绿色,总想起您躬身浙江黄岩江畔的背影:拆掉僵硬堤坝,解放束缚自然的“小脚”,大地血脉通畅。那一刻您教会我——真正的生态设计,是与自然为友。
很多个夜晚,挣扎在景观的工作和学习之中,总在深夜重读您的书页, 用脚步丈量您修复的山河,困苦时怎能不妄想成为您一样的人——您忧国忧民,常说像土地上的老农民一样思考。中国景观,亘古通今。百姓兴衰,生存艺术,皆系于景观,系于国土。普天之下,再没有比人民生存生活更重要的事,这些是您在做的事业。您的价值观,那心系人民的生活、心系自然的和谐,那雨水的珍惜,滋润万物和国土。
希望您慢走... ...
本不该,后辈妄言,多希望您能多“劳累”一下,长命百岁,多指导一下后辈,多延续您的研究... ...
时至今日,依然笼罩在您离开的阴影中,真的很想以后可以有时间,可以花一个下午,找您畅所欲言,认真聆听您的所思所想,关于那让哈尔滨群力湿地吞吐云雨,缝合三亚红树林的伤口,指状河湾托起鹭鸟归巢的羽翼,想听您讲桑基鱼塘里藏着的古老智慧,想追问永宁江的芦苇如何教会钢铁城市呼吸...而今书卷仍在,可是,解惑之声已永寂,再无可能了。
先生慢行。
每颗小草是对您的致意,每滴雨水是您未竟的誓言——
“回到土地,便是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