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恩师俞孔坚教授
执笔凝噎,悲绪难平。哀思如潮,泪染青衫。记忆的碎片渐次展开……
2010年有幸拜入俞老师门下,开启北大景观求学之路。先生治学之严谨、为事之勤勉,如明灯永照心间。
初谒恩师,心怀敬畏。学界泰斗,行业圭臬。言谈间尽显睿智儒雅,举止中自蕴大家风范。
2010年末随师赴海口参会,手绘名片呈于先生,得赞“颇具巧思”。会场操作间内,我为先生切换报告幻灯,首次现场聆听“大脚革命”之报告——字字铿锵,发人深省,顿感师从大家之幸。2011年西藏芒康考察,温泉畔夜汇调研成果,翌日晨曦未至,先生已挥就“盐田保护”与“3+2+1产业规划”战略蓝图,远见卓识令弟子肃然起敬。2012年广州、永定项目踏勘,每至场地,先生必率先推门疾行,我等弟子奋力追赶,终难企及先生丈量山河之步履。
博士期间承蒙严训: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变化下城市水适应性的景观途径”(“水基金”)和与华盛顿大学合作的景观绩效评价项目。汇报前常惴惴不安——先生目光如炬,洞见秋毫,批隙导窾直指要害。虽过程艰辛,然得此锤炼,收获颇丰。
学位论文尤承深恩。“水基金”前期成果经两年打磨,终刊于《城市规划学刊》,迄今仍为高引论文,字里行间浸透先生逐字斧正之心血。开题两度受挫,先生以“学术价值未彰”警醒,遂沉心典籍两载,方得终稿。答辩通关之顺,全赖先生与李老师点铁成金。常记先生箴言:“学位论文当为学术巅峰”,此言已成我从教圭臬,更铸就治学心志。
先生平生俭朴,然待弟子甚厚。忆昔学院无独立办公之所,先生自筹资金于北大科技园租设研习空间。及至红四楼与学院大楼巍然矗立,皆倾注先生心血。今楼宇犹在,斯人已逝!
往昔温润如昨,现实凛冽如霜。恩师在时,每以“俞门弟子”自矜;而今仙逝,吾辈当继“大脚”之志,传生态大爱于山河。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恩师千古,永怀于心!
弟子 2010级博士 许涛 泣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