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ition : Home -> Students and Friends -> Content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06级博士 向岚麟悼俞老师

本人为北京大学城环学院06级博士,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以下为悼文:

惊闻俞老师坠机噩耗,如晴天霹雳不敢相信,逐渐证实,眼泪不止,心痛不已。9月27日周六上午,我来到北大建筑与景观学院,悼念我的恩师,也在槐荫庭下静驻良久,想问问他是否魂兮归来?

俞老师是我从城乡规划专业转向Landscape的重要引路人。2000年秋,受西南交大建筑系主任张先进教授(我的硕士导师)邀请,刚回国三年的俞老师在镜湖校友报告厅为我母校建筑系师生做了一场讲座,我记得他介绍了都江堰水文化广场、中山岐江公园和新都宝光寺几个作品。在那次讲座中,我惊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能以景观符号的方式再现,当地植物也能以日常的朴实场景回归大众视野,唤起记忆与美感,深觉景观专业的化腐朽为神奇,于是在其后的大学乃至研究生学习中,我逐渐转向了景观研究,我的硕士导师张先进教授为古典园林与传统建筑保护专家,我的硕士论文探讨的是园林中的边缘空间。随后我考入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兜兜转转下虽然并没有师从俞老师,但我选修了他的《生态规划》课程;也结合我对历史街区的兴趣,转向了“文化景观”的学习,一直延续至今。

毕业后因我转向历史文化景观研究,而俞老师在生态规划的道路上继续披荆斩棘,因此与俞老师仅见过两次面。一次是2021年我代表北林园林学院在黟县碧山村建立乡村振兴工作站,而当时俞老师正好在徽州西溪南给学生田野授课,在师妹谢梦云的朋友圈里看见这条消息,于是在毕业十年后第一次见到了俞老师,他一如既往地容光满面,精神奕奕。也是在那次加上了俞老师的微信,从此又能近距离地接受老师的教诲。第二次则是2024年初俞老师受邀回北林,在图书馆大报告厅所做的关于海绵城市的讲座《城市森林与生态修复的中国模式》,会后见到俞老师,他还是以那句有名的“怎么样”开始,我却不记得如何结束。如今看来竟是绝面。而最后一次与俞老师的联系,则是向他赠送拉普卜特的译著《城市形态的人文主义视角》,遗憾因他太忙未能亲见,由秘书代为转交。

论公,景观行业应有俞老师一席之地自不必说。从学术研究、设计公司、市长讲座、国家政策到这次的纪录片,俞老师尽其所能向公众普及景观(风景园林)这个行业以及他的大脚美学、生态导向的规划理念。从早期的生态规划格局、逆向规划,到海绵城市,俞老师一生都在践行“让自然做工”的生态规划理念。而大脚美学,我认为实质上就是日常景观美学,关注普通人的空间功能与情感需求,最终导向人本主义规划。这个理念启发了我之后选择的“文化-空间”研究。对我而言,从景观的启蒙,考博到北大城环,以地理学及跨学科的文化景观作为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重要理论来源,这一步一步走来,虽然与俞老师并没有很多的接触机会,但我必须要感谢的,是因为他灯塔一般指引我选择的学术旨向,更因为他无畏的开拓精神,对事业的满腔热爱无时不刻在感染着我。

愿他在南美的伊甸园天堂安息!

(照片为2000年秋俞老师在西南交通大学镜湖报告厅的讲座,由西南交大张先进教授提供)

学生:向岚麟 泣书

    二零二五年九月三十日




  •  

  • Professor Kongjian Yu

    Educato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tinguished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

    Boy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Peking University

    Founding Dean of th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Peking University

Copyright © 2020 Pek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010-6275181  Fax: 010-62745656  Email: shanshan_w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