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吾师俞孔坚:以海绵之心,承大脚之魂
敬爱的俞老师:
此刻提笔,窗外那片依您 “海绵城市” 理念铺就的下凹绿地,正静静吞吐着秋雨 —— 雨水渗过透水砖的缝隙,钻进土壤的沙沙声,像极了您曾说 “要听土地喝水的声音,才懂它真正的需求”。潘塔纳尔的风终究带走了您的身影,可您在课堂上拆解 “生态安全格局” 的模样、在天津桥园扛起相机拍摄湿地植物的姿态、甚至您骑着黄色共享单车穿过红绿灯时,红色衣服在风里扬起的弧度,每一次跟您一起踏勘现场我们总需要小跑才能跟上您的脚步……这一幕幕早已刻进我们每个弟子的骨血里,成了我们面对每一块土地时,最清晰的指引。
您总说景观设计是"生存的艺术",是拆解"生态安全格局"的密码、要用"逆向规划"的思维留存自然本底、"最少干预“的教诲,如今成了我们面对每一块土地时的首要准则。您常说“修复不是重建,而是唤醒土地自身的疗愈力,景观设计的树是一片森林,不是广场上几棵造型好看的树就行了,景观的水是自然蜿蜒的河流,清澈的湖泊,设计要考虑的是整个生态系统,要跳出那个小花园思维..感受真正的自然,懂吗……?” 后来我们每一次画图纸前,都会先认真的踏勘现场,听风的方向、看水的流向,因为您说 “图纸上的每一条线,都该对应土地真实的需求”。
"海绵城市不是技术,是一场与水为友的革命",您用填湖致涝的教训警示我们,用雨水利用的案例启发我们,让我们明白"透水砖不是答案,给水留足空间才是"。您教我们计算每块绿地的滞蓄能力,设计能净化水质的雨水花园,更教我们跳出工程思维看问题:海绵的本质,是城市对自然的谦卑。您“就地解决、分散滞蓄!记住,水和人一样,喜欢走轻松的路。"的理念我将终身铭记….
您常盛赞芦苇、茅草是"大脚美学"的主角,外来物种再好看,也像客人,本土植物才是土地的家人!在种植设计过程中,您教我们要用“自然原生群落+自然演替引导”构建稳定的植物系统,辨别乡土植物与外来物种、熟悉每种植物的生态功能,"廉价的本土植物比娇贵的观赏花卉更有生命力—— 它们懂怎么在这片土地上活下去"。您说植物的价值不在颜值在功能,能固土、能净水、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的,才是真正的生态植物。您主编的《中国乡土植物志》时常翻阅,现在我在设计过程中总会优先选用本土物种,看着那些自在生长的草木,就像看到您所说的“健康的天足”,稳稳踏在大地上。
每次一相遇您都会问我:“怎么样……”每一次年会您都会问我:“家人怎么样?”出差回来您会问我:“最近怎么样,好久没有见你了!”那声音一直围绕在耳旁,仿佛明天早上我依旧可以在圆明园通往公司的路上看到您大步流星的走向公司……,现在我路过公司楼下的红绿灯,总忍不住看一眼您常停共享单车的位置,好像下一秒,就会看见那个穿红色衣服的身影,笑着朝我挥手,然后我们一起走进公司…….
您从哈佛归国后创办学院、第一次提出 “景观设计学要服务于国土生态安全”, 把 “生态修复” 从书本上的概念,用一生培养景观人才。您斩获无数国际大奖,可最看重的,是农民说 “地里的收成好了”、市民说 “河边能散步了”。您的一生奔波在生态修复一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潘塔纳尔追问地球的未来。您曾说 “要花一代人更新知识结构,让更多人懂生态、做生态”,如今我们成了传承者,有幸成为您的学生,我将终身带着您的思想在生态保护的路上继续前行.
风穿过林间,恰似您讲课的声息;雨落入海绵,正如您播下的理念。俞先生,您说 “治愈地球需要一代人”,现在我们接过了您的铲子、您的图纸、您的理念,会在每一块退化的土地上种上本土植物,会在每一座城市里给雨水留足空间,会让 “大脚美学” 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发芽。您未完成的"治愈地球"的征程,我们会接续走好。那些被修复的土地、会呼吸的城市、自然生长的草木,都将永远铭记您的名字。俞先生,您放心,这征程,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学生梅荣华泣拜
2025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