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俞老师在巴西坠机遇难的消息是在前同事群里,一直安静的群突然跳出了这条新闻,大家互相询问,是不是假消息,直到它被证实。我盯着屏幕上一条条闪烁的消息,看了很久,震惊、一时间无法相信到眼泪潸然而下,打开了很久没看过的朋友圈,一条条地看大家的悼念,记忆的闸门也随着泪水奔流而打开。
仿佛人依然身在北大科技园的编辑部办公室,眼前是您每次大步流星地走出里间办公室,经过编辑部,热情打招呼的样子;或者是您从电梯间出来同我们打了照面,一如既往的问出那句不变的口头禅问候:“最近怎么样”;还有您永远穿着红色上衣,夏天是红衬衫,冬天就是红毛衣,人群中永远的焦点。
记得入职时,您面试我,我还穿着带卡通图案的优衣库摇粒绒,完全的学生模样,头发胡乱扎着,紧张得不得了。您笑着问了问我关于历史街区保护的毕业论文,就这样通过了,我开始了在土人的四年。这是我初到北京的四年,第一份工作。我不是学设计出身,算相关专业,但早就听说过您,刚毕业的时候您和土人对我来说都代表着一种理想主义。
我在编辑部做文字工作,学院、研究院、土人举办的各种大小会议、项目参观、学术交流等接待活动,我大都要参与报道、采访,而这些活动您又大都是亲力亲为地主持,所以非常幸运,我总是拿着录音笔跟在您的身后,每每近距离的聆听您的教诲。至今“海绵城市”、“大脚美学”、“反规划设计”、“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再造秀美山川的空间策略”这些熟悉的理论犹在耳边。
每一次您都满怀热情的向来访者、与会嘉宾介绍这些创新的理念和土人的项目实践。我虽不太了解具体的设计细节,每每在侧聆听,都能感受到您最赤诚的初心、热爱与美好的愿景。您的才华、您的热情,您的勇气,无不感染着我。那段时间,除了上班期间努力的吸收学习,下班后我也留在北大,继续听李老师的课,还有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来增加学识储备也为能更好的工作。四年,更像是跟随您读了一所大学。
在您身边,在土人的四年,我的工作从编辑采访,到做景观中国网编辑部主任,带网站小团队,您和部门同事都曾给我很多的鼓励、信赖和包容,让我在这个大家庭中成长起来。回想在编辑部的往日时光,忙碌工作之余,也有几多轻松回忆。还记得刚入职不久,一次土人年会抽奖,和您一同抽中奖品上台领奖时,站在您身边的激动心情;那次临近过年同事们已经放假,您从里间办公室走出来叫上我们几个还在工位上的人一起去午餐;还有一次,部门给我过生日,我看您经过,进了办公室,送去了一块儿蛋糕,您脸上的笑容……
回忆一下子涌来,当看到您的飞机失事前最后的影像,我不禁泪如雨下。62岁的您,和十年前几乎看不出变化,精力旺盛,您依然在和时间赛跑,步履不停地践行着您心中的理想。我猜,您搭乘那架飞机时,从未有一刻想过自己的安危,就像您风风火火的奔赴此前的每一个项目场地一样,这次您满心满意都是快些抵达那片最后的伊甸园!
昨日回学院,在那棵槐树下,寄一份思念。愿您口中南美这片最后的伊甸园,化作您心中所念的桃花源,令您终可以望山得水,诗意栖居!
杨颖 泣挽
2025年09月28凌晨于北京






